索引号: | 002489663/2024-27616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4-12-16 | |
发布单位: |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高质量建设“博物馆之城”,助推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典范的建议》(104号)收悉。该提案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黄海峰领办,我局主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协办。
2024年5月,我局研究编制了办理工作方案,书面征求了相关部门意见,5月28日,在杭州博物馆召开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充分吸收部门意见建议,研究完善了办理工作方案。6月5日,提案办理工作方案获黄部长批示同意。6月7日,我局印发《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关于印发<市领导领办重点提案办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正式组建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分工。
7月3日,黄部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博物馆之城”建设工作,指出杭州的博物馆既有自身优势,也有一级馆多但一流馆少,专题馆多但龙头馆少,活动多但出圈者少,文创多但爆款少等不足,并提出下一步应当转变观念,彰显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举措,长短结合,近期抓好杭州博物院、吴越文化博物馆等建设工作,中远期重点打造博物馆群落,强化统筹,用好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平台,研究“博物馆之城”建设标准体系。
6-8月,提案办理各相关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开展调研,已将办理意见汇总至我局,我局形成了答复意见。9月6日,黄部长审核同意该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果
杭州市现有博物馆224家,其中,经登记备案的国有博物馆54家、非国有博物馆33家,乡村(社区)博物馆140家(其中3家已正式登记备案为非国有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12家,二级博物馆6家,三级博物馆1家。截至8月末,今年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1364.4万人次,比2023年全年参观量多215万人次,举办临时展览282个,举办社教活动6483场次,活动服务公众169.7万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1.机构队伍更加健全。2021年,我局正式成立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革命文物处),作为专职处室,配备专人,系统性开展全市博物馆业务指导工作。目前,13个县(市、区)均成立了文物局,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良渚遗址管委会下设文物遗产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基层文物行政机构体系,加强了基层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建设。
2.场馆建设成果显著。一是场馆特色体系彰显。2021年以来,建成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萧山区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改扩建、提升改造国有博物馆10余家,新增7家登记备案非国有博物馆,形成了多种体制互为补充,类型日渐丰富,格局日趋合理,以专题博物馆为特色的博物馆体系。二是博物馆等级大幅提升。国家文物局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8月23日第十届“博博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等级博物馆名单,杭州市新增了5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和2家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达到12家,仅次于北京(28家),与上海市并列第二。三是乡村(社区)博物馆建设走在前列。截至目前,杭州市共认定140家乡村(社区)博物馆,在全省率先认定社区博物馆,建立结对共建机制,试行乡村(社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培育了一批星级乡村(社区)馆,打造了多个乡村博物馆群落,配合研学活动、游线开发,农文旅融合效应日渐显现。
3.业务水平持续提高。一是探索策展人制度,推出高质量展览。2021-2023年,全市共推出临时展览528个,获得国家级奖项8个,省级奖项16个。其中,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临平博物馆基本陈列《春风又绿——江南水乡文化陈列》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杭州博物馆《红色印记1921-2021:潮起钱塘》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优胜奖”。二是强化藏品管理,确保文物安全。2022年正式下发《杭州市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试行)》,系统性开展了藏品管理工作专项检查和培训,数字化藏品管理系统实现全覆盖,开展全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安全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加强可移动文物安全工作。三是开展学术研究,加强文物保护。2021年以来,临平博物馆参与的“馆藏文物数字指纹提取鉴别与身份智能管理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部立项,5个科研课题获浙江省、杭州市立项支持。多个遗址博物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监测预警、病害防治和遗址本体预防性保护工作。
4.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一是成功打造“杭城迹忆”文物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平台一站式服务优势,截至今年8月底,注册用户数272.6万,日活用户保持在1.8万左右。开展“亚运风采文博添彩”“镇馆之宝”等年度文博主题宣传活动,发布《杭州的博物馆护照》,组织来自公众的文博推荐官开展“走遍杭州的博物馆”活动,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文博宣传。二是社教活动精品涌现。已有近30家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基地,致力于研发社会教育项目,打造品牌。在2024年举办的首届全国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和十佳线路遴选推介活动中,杭州市属博物馆获得1个优秀案例、1个十佳线路、1个优秀线路佳绩。三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博物馆错时、延时开放,让观众、游客每天都有博物馆逛,2024年暑期,绝大部分博物馆取消预约制度,大大提升了参观便捷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全市博物馆现有注册志愿者6310人,较2020年底翻倍。博物馆为志愿者提供了学习和展示的机会,志愿服务有效填充了观众需求缺口,实现双重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5.文创开发在探索中前进。全市各文博机构努力克服机制体制、经费、人才等困难,积极开展文创开发工作,探索出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国资文化产业公司运作,另一种是通过授权开展文创开发和销售,并代运营文创商店。通过举办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及获奖作品展,进一步激发了各博物馆文创开发的热情,涌现出了杭州博物馆“影青釉里红高足瓷杯”等爆款产品。近三年,博物馆文创产品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13项,收获业内较高认可。
二、打造“博物馆之城”工作计划
基于杭州市博物馆现状,针对“博物馆之城”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您提出的对策和建议,今年,我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探索“博物馆之城”的建设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2024年,开展《杭州“博物馆之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预计年底前完成初稿,在2025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正式发布。通过规划引领,绘制“博物馆之城”建设蓝图,统筹推进博物馆人才培养,培育特展品牌,搭建学习平台,促进馆际资源互通、业务交流、融合发展。
2.打造博物馆群落。重点推进杭州博物院、临安区吴越文化博物馆、临平区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富阳区泗洲造纸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建设。梳理杭州城市根脉,以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宋韵文化、运河文化等为核心要素,重点打造点线结合的博物馆群落IP,推进馆城深度融合发展。以星级乡村(社区)博物馆为核心,打造乡村博物馆群落和精品游线,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3.拓展传播体系。深化“杭城迹忆”平台数字化传播,借助“良渚论坛”契机和平台,办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物馆高级别论坛”,拓展国际交流和传播,围绕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升杭州市在国际博物馆领域的影响力。与《中国文物报》等媒体合作,做好阶段性成果发表和推广宣传。研究“博物馆之城”建设和评价指标,制定推广计划。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支持,推动在杭州召开全国“博物馆之城”建设现场会,展示成果,扩大宣传,推广经验。
4.创新改革举措。深入调研和完善市级层面对文创开发工作的激励政策和对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和乡村(社区)博物馆发展。研究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科研项目支持等系列政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博物馆之城”建设。
5.建立博物馆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探索博物馆与城市的综合联动,联合市地铁集团,以5号线创景路站、滨康路站文化墙升级项目点亮仪式为试点,策划博物馆融入交通枢纽站机制。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促进馆城相融。拓展数字赋能,积极探索AI导览、打造线上展厅,提升乡村(社区)博物馆建设水平,深化结对共建,通过联合办展、办活动等形式,推进临时展览、社教活动等博物馆资源直达基层。
通过不懈努力,力争“十五五”期间成功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博物馆,构建博物馆发展与城市深度融合的新格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博物馆之城”。
在此,十分感谢对杭州市博物馆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给予关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